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(图片来自网络)
日前河北农民报“大田作物群”里有网友咨询,玉米叉子到底掰不掰。听取群友的回复,查阅网上的文章,有的说不掰好,有的说掰了好,真是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,众说纷纭。
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另一个问题切入:啥样的玉米叉子多要掰叉?不同品种长叉子的情况有没有差别?
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而且,没有对比的观点难免有武断、片面、偏激之嫌。
6月7日,笔者一行来到在位于河北邯郸成安县的玉米品种测试点,对30多个品种进行了对比调研(备注:邯郸站工作电话0310—2894888,对玉米科技研究感兴趣的可以联系王站长,实地考察)。
这30多个品种,在同一地块在5月3日播种,同样的管理,播种后第5周观测且同日播种夏播测试品种。可以说,我们的观点是更加接近于真实,也更加相对客观和科学的。
如下图一:同期播种条件下,左边的“矮秆红轴品种”和右边的 “矮秆白轴品种”,叉子都是相对较少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。也就是说,这两个品种的叉子问题,不用考虑。
如下图二(为了利于对比,图片来自工作视频截图)
同期播种条件下,左边的这个“粉轴品种”,叉子相对较少且叉子长势偏弱,因此,叉子可以不处理。右边的这个“高秆红轴品种”的叉子是最多的且叉子旺盛(适宜夏播,不适宜春播品种)。因此,这个“高秆红轴品种”的叉子还是掰掉或者用剪刀剪去叉子顶部为上策(备注:为了验证这个品种,测试点未采取处理)。
如下图三,这个叉子最多的“高秆红轴品种”,田间叉子特写:
如下图四,同期播种,这个“高秆红轴品种”叉子多(左)与右边这个“矮秆红轴品种”几乎没有叉子,形成鲜明对比。
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关于“玉米叉子掰不掰”的观点:
因为“没有十全十美的品种”,所有的品种都有缺点,发现优点和缺点而“扬长补短”,是帮助种植户化解种植风险和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之关键。作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农技推广者(包括各类种子经销商),对任何一个品种的缺点都要积极了解,能采取技术手段克服的,或避免不适合某区域推广的,都是有良知的。
如果因为非品种因素的“叉子多”就可以不用管理,如果品种因素的“叉子多”就应该人工处理或者避开不适合区域。比如衡水深州某红轴品种,叉子多又容易倒伏,而且容易遭受高温热害且容易早衰(咱报曾有多次报道);再如邢台隆尧县某高秆红轴品种夏播叉子多而且还容易茎秆折断。
另:玉米叉子形成的原因分析
分蘖是禾本科植物的一个普遍特性,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。从理论上讲,这些腋芽都可以形成分蘖。但是,由于顶端优势比较强,一般情况下,基部腋芽不会形成分蘖。从目前生产上看,玉米长叉子一般有以下8点原因:一是品种特性,同等条件下,不同的品种表现不同;二是苗期遇高温干旱;三是密度偏小,个体发育太充分;四是肥力稿的地块,特别是“一炮轰”施肥的地块叉子偏多;五是土壤缺少硼元素;六是苗期害虫危害,影响顶端生长优势;七是除草剂药害所致;八是控旺剂过量所致。
辛义村网通:2019.6.18
来源:河北农业报